一线·人物

2018-5-31

月上旬,喀什开始进入一年中气温度最高的时候,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。以“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”身份参加此次会议、即将结束援疆任务回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陈青云教授,话语里流露出很多不舍:“虽然援疆期限结束了,但是援疆工作一直会做下去”。

在这之前的6年,他把时间和感情融入了这片土地:为了解和推进自治区设施农业发展,足迹遍布新疆80多个县;只要是和新疆发展有关的事,学科、人才、公益……他都乐于搭上手、扛上肩。

●  万里路和一本书的故事

2011年学校选派专家型干部援疆,当时任职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、又是设施园艺领域知名专家的陈青云教授进入党委的视野。当学校征询个人意见,陈青云二话没说,欣然应承下来。

   

(左:与阿克苏菜农在一起;  右:出版书籍礼赞川籍菜农——“亲爱的弟兄”)

在此之前,他曾经作为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,在新疆讲学和考察过一段时间。这里充沛的光热资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:怎么因地制宜,充分发挥自然禀赋发展设施农业、造福农民? 陈青云教授心里念念不忘这个朴素想法,成为随后6年中一有时间就“跑基层”的初始动因。

到新疆第一年的冬天,陈青云教授就考察了乌鲁木齐、吐鲁番、木垒、石河子等地日光温室园区;第二年4月作为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验收专家,到喀什、疏勒、疏附、和田、墨玉、阿克苏、新和、阿拉尔、塔城等地考察农业设施项目实施情况;2013年元旦假期,又到地处高寒地带的阿勒泰、北屯考察日光温室利用情况……

6年里,全疆88个县(市)他跑遍了81个,行程万余公里。新疆经济报曾这样报道他的事迹:“他用脚丈量着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点点滴滴”。一本名为《戈壁奇葩》的书,就是他在这“丈量”过程中的一段收获:

在上述考察调研中,他发现阿克苏市良种场有一群四川农民,他们不远万里,跋山涉水,来到祖国西北边陲,发展设施农业,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陈青云为这群川农的创新创业精神深深感动。他说,自己从事设施园艺30多年,到过很多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,最难忘的只有两个地方。除了设施农业高度自动化的荷兰,就是阿克苏良种场这朵“戈壁奇葩”。

为了将这批川农们的技术和经验,还有当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路推广得更广更远,陈青云教授约上在新疆工作的3位研究人员到该场进行深度调研,先后十几次到那里,和菜农打成了一片。他们对川农的经验、技术和运作全程跟踪,将生产管理“诀窍”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。在一番考察追踪后,陈青云教授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去记录和歌颂在戈壁边缘辛勤劳作、贡献芳香甘甜的“亲爱的川农兄弟”。他不仅把他们的探索写成书,还利用一切场合来宣传介绍:在新疆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时候,在各种培训班上,在新疆农大和中国农大的课堂里,甚至在国际学术会议上……为宣传新疆之美、新疆精神贡献着一个“老援疆”的心力。

他的愿望很朴素:让现代农业的思想、技术和方法融入这片大地,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。

也是因为这个愿望,在今年5月,他带领几位“天山学者”、新疆农大和新疆农科院的专家们一起,跑遍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县市,送科技下乡,同时还撰写了《关于新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建议》。大家共同期待,蓬勃发展的新疆现代设施农业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中的鲜丽风景。

  一个平台和引进四位“天山学者”

陈青云教授援疆工作中的身份是学院副院长。几年来,他在调研基础上,帮助完善学院管理制度,尤其是帮助建立促进师生科研的系列措施;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先行先试的经验,结合新疆农大特点,修订学院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……

   

(左:筹划中的设施农业研究所成立了! 右:与天山学者看望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维吾尔族亲戚

在熟悉学院工作的过程中,他萌发了“跨界”的想法——设施农业产业链长,涉及材料、控制、信息、机械、生物、栽培、养殖等方方面面。新疆农业大学多个学院涉及相关方面,具有一定基础,但缺乏交流与合作。能不能建起跨学科、跨学院的平台,增进学术交流、协同攻关、凝练学科方向,更好地发挥合作优势?

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。陈青云教授的想法是:机构不一定是实体,但目标一定要实在。这里的学科和研究水平放在全国未必有明显的优势,但可以通过重组和协同形成特色,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。

2013年10月,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研究所正式成立,学校任命他为首任所长。在他的串联下,5个学院的20多名老师组成“共同体”,围绕设施园艺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、设施结构优化与环境调控及其装备、设施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等方面开展工作。

研究所成立以后,承担了多项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科研课题,为自治区和兵团的相关单位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,经常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传授技术。

2014年7月,作为设施园艺工程专委会主任,他力主把全国设施园艺学术年会放在新疆农业大学召开:全国学术、产业界300多名专家齐聚这里,探讨设施农业的发展,加强新疆和内地学术交流。

研究所成立不到一年,他的三年援疆工作时限接近尾声。想到研究所还有不少工作,需要自己扶上马、送一程,所里的老师们也向学校表达希望陈青云继续留任的愿望。他没有犹豫地选择再坚持一届。

2015年,新疆农业大学为了强化学科力量,明确将设施园艺学作为重点学科引进“天山学者”,学校把引进的任务交给了他。“要把领域的知名专家引到新疆来”,陈青云发挥自己在学院、在设施园艺工程专委会的影响力,积极鼓动园艺学界的科学家到新疆。在他“用心”“用情”的努力下,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蒋卫杰研究员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邹志荣教授、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高丽红教授、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别之龙教授受聘为天山学者。

陈青云教授介绍,这几位学者都是我国设施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,也都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,他们的到来,必将为新疆农大学科发展、新疆设施农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目前,已有两位天山学者带领新疆农大的老师申报成功科研课题。

  “援疆干部有任期,援疆工作无止尽”

陈青云教授说,在新疆工作,始终坚持一个理念:“诚心诚意、尽心尽力、积少成多、聚小成大”。6年里,在校园里每一天的工作,他都觉得充实;每一次到基层调研,总想做些可以做的事情。

——了解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学多媒体教室紧缺后,他在农工党中国农大支部发起援疆公益活动,自己带头捐款5000元,支部全员参与,学校党委统战部的领导和干部也纷纷献出爱心,很快筹齐了8万元。2012年夏天,五工台镇小学多媒体教室从2间增加到7间。

——新疆农业大学“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”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。工作队所在的村小学条件落后,陈青云教授得知后,于2016年又想方设法为他们筹集3万元爱心款,专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。

……

在他眼里,只要是和援疆有关系的事,都不是小事,都值得尽心尽力、诚心诚意去做,动员身边所有的人一起去做。

熟识陈青云教授的人,常用“一人援疆,全家援疆,全单位援疆”这句话来评价他。在调研和撰写《戈壁奇葩》期间,他想自费为农民们订做反映他们风貌的T恤衫,这个想法得到全家人赞同,他的小儿子专门为此设计图案;新疆农大三坪农场和阿克苏实验基地兴建温室,他找到中国农大校办企业设计图纸,企业分文不收;引进人才时得到几位同行的积极响应……他说,家人、同事,单位和同行都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。这些感动存在心里。

援疆6年,陈青云教授付出了很多;他的工作获得了北京和新疆两地的认可。新疆教育厅授予他“优秀支教教师”、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新疆农大分别授予他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”、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他“优秀援疆干部”等荣誉称号。最近中央召开第六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,会上表彰了对口援疆20年来的优秀援疆干部。从八批近2万名援疆干部中评选出115人予以表彰,授予他们“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。20年来教育部属各高校选派的援疆干部近两千人,从中仅评选出2名,陈青云就是其中之一。他还作为教育系统唯一的代表参加表彰仪式和中组部组织的座谈。陈青云教授在座谈会上表达这样的心愿,“援疆干部有任期,援疆工作无止尽”——离开了新疆,心还牵挂这里,还会以新的方式为新疆发展尽心尽力,这种情怀没有期限。

回到中国农大,他还在为今年11月份在新疆农大举行的“设施园艺国际研讨会”做着准备工作,“让更多人了解新疆设施农业的发展,让新疆设施农业发展走得更远”。

就在采访的当中,他的手机铃响。“是新疆打来的”,他抱歉地笑笑,拿起手机——原来有位年轻教师想参加中国农大和新疆农大两校联合项目,想请陈老师帮助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。陈青云教授告诉她:院里正好有老师从事这方面研究。他叮嘱这位年轻老师把情况整理成简要文字发来,再和这院里老师具体商量,“合作开展研究,还是要保证高质量”。